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版权输出先进单位 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无边的想象与想象的依据

作者:李曼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0-11-11    点击量:8507

  

   7_371779_b.jpg

   就我多年的阅读教学经验来看,三年级是想象力淡化与想象力发展的“分水岭”,如果我们不希望学生的想象能力弱化,首先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不要“束缚”和“统整”他们的想象。其次是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了解儿童的想象力的源头,鼓励学生要有梦想,甚至是空想。同时,要多从现实生活的得失中寻找达成想象的动力。再其次,要相信想象力是可以练习的,为孩子“放飞想象”提供工具。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有关于想象力的阅读与练习,我在教学中也找出了不少与之匹配融合的绘本,却总觉得整个想象力绘本阅读课体系缺了什么,直到看到《一只蚂蚁爬呀爬》(赵霞/文 黄缨/图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因在于这本书为大胆想象“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在书中,想象的“合理”是通过图画来表现的,学前的孩子可以读到想象变形之趣,低段小学生可以通过图文的阅读和想象,实现“合理的想象”的理解和学习。

 

  我们常常说“无边的想象”,而“合理”是不是在限制想象呢?其实不然,想象有其现实依据——它源自内心的渴望,源于生活的丰富。《一只蚂蚁爬呀爬》的想象就源自蚂蚁的愿望,实现愿望的想象可以与他的真实生活场景有机结合,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合理的想象。同时,“合理”也指想象是有方法可借鉴的,对客观世界的变形、扭曲、错位、跨界……都是想象的具体手段。

 

  爱因斯坦曾说:“逻辑可以带你从A走到B,而想象力可以带你去任何地方。”《一只蚂蚁爬呀爬》讲的就是一个“想象力可以带你去任何地方”的童话。整个文本都在重章叠句,每一个情景都是两句话,第一句是不同动物的不同动作,第二句是动物的超现实愿望,出现了相同的文字,句首的“它想”和句尾的感慨“那该多好”。

 

  前文说了,这本书想象的合理性是通过图画实现的,我们就简单梳理一下。蚂蚁的第一次“变形”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最为重要,主图是想象的落实,角落里是现实的依据——蚂蚁乘着“落叶船”,一根斜斜的水草恰似船桨。低幼的儿童可以等待他们去发现;用来进行想象力习得的小学生,可以在这一幅图稍作停留,有读图经验的他们一定能看到那“现实的依据”。

 

  “现实的依据”又何尝不是想象的盛宴呢!游到了对岸的“蚂蚁鱼”看到了岸上的平原,念叨出第二个愿望。草原很大,鱼儿很小,变形后,草原还是那么大,“蚂蚁青蛙”一点儿不小——这种对比都体现了想象的乐趣。水边的落叶船、芦苇杆船桨完成了使命,蚂蚁已经挂在草茎上,随时要弹射出去。

 

  “蚂蚁青蛙”仰望着高树,它会如何实现第三个愿望呢?发挥着想象力的它变成了什么?现实中的它在做怎么样的努力?然后是树梢上的“蚂蚁松鼠”仰望着天空——有没有发现,蚂蚁的愿望变得高远起来,希望随着蒲公英的种子自由自在飞翔在天空。上课时,有学生说,这是一种“本能的回归”,好多同学都愣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是啊,蚂蚁就是昆虫啊,有的蚂蚁本身就能飞翔啊……

 

  故事结尾的两个画面意境深远,落日余晖中,草丛里升起了荧荧点点,爬上夜空;丛林之王渐渐隐去,蚂蚁的剪影显得清晰而强壮。月亮升起来了,一只蚂蚁爬呀爬,它想去哪儿呢?它又有了新的梦想吗?


  要注意,画家在创作手记中的一些说法与你的感受一致吗?比如“蚂蚁由一个弱小者,经过每一次的危机逐渐变化为强者……形体由小变大,能力由弱变强,运动也由慢变快……”蚂蚁、鱼、青蛙、松鼠、鹰、狮子都是自己生命的强者,蚂蚁并非要变成其他的动物,而是享受不同动物在各自领地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这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用于想象力教学的深意:变形计,变的是形,不变的是内心,自我因变形而成长。

 

  如果还有余力,不妨做做阅读延伸活动——《一只蚂蚁爬呀爬》提供了一个如何在大胆想象中保有合理性的绝佳示范。比如,将故事开篇的一片落叶与蚂蚁、游鱼这一组意象结合起来,实现“合理的想象”的理解和学习……大家能这样共读共学的话,《一只蚂蚁爬呀爬》就真的超出了绘本阅读的想象,带来欢乐和能力的提升。

 

    (作者系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童书作家)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少儿出版社” 或“来源:本站”的作品,版权均属安徽少儿出版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者,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少儿出版社”。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徽少儿出版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